为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守望麦田·双向奔赴”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于2024年7月28日奔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实践团属地民俗村落的振兴发展寻求新的活力。
以文会友,打造闻名“新”IP。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奇事件纷至沓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怎样加强文化软实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延吉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将延吉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旅游兴州”战略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守望麦田·双向奔赴”实践团来到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延吉恐龙博物馆和延吉文化历史博物馆,聆听历史的呼唤,见证时代的变迁。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对朝鲜族的历史、习俗、艺术等方面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增强了对延边人民拼搏建设新时代的奋斗历程的感悟。接下来,实践团将瞄定民俗园的商业化运行模式展开充分的调研分析,形成可借鉴参考的报告,同时实践团将着眼于延吉文化IP的打造进一步探索属地民俗村落农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正是因为延吉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才能让这座坐落在祖国边陲的小镇成为远近文明的“打卡之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通过对这三馆的研学,实践团深刻认识到要以高水平文化事业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校地共建,赋予发展“新”动能。你会因为什么而认识一座城?一所大学繁荣一座城市,城市培育大学,大学引领城市。延边大学作为一张城市名片,为延吉市聚焦人才、产学研成果转化、引领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他们的校园文化是与城市文化是一种柔性融合的关系。这座城做到了通过高校资源聚流发展。据实践团所知,延边大学与延吉市政府及延吉市的多家企业均有生态文明建设、产业项目孵化、医疗成果转化等多项合作,其师生也在实践中增长了真才干、练就了真本领。通过对延边大学及吉林省长白山百草园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延边韩食府民俗食品有限公司的走访调研,实践团深入挖掘到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这些宝贵的发现不仅为推动更多领域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还为未来的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挖特色,发掘产业“新”增点。2024年7月29日与7月31日,实践团先后来到图们市水南村、依兰市春兴村、和龙市光东村与和龙市八家子镇,探索朝鲜族村落的发展新模式。从持续推进研学旅游基地项目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从绘制党建文化墙到兴建村史馆,从建设咖啡烘焙建设项目到销售特色土特产品,从发展旅拍摄影到与企业合作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从打造吗西达大米品牌到大力发展桑黄种植产业......每一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发展好”,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实施特色经营战略是打开创业之门,走向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产业多元化的必要性、创新与传统的平衡以及政策支持的强大助力,这都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守望麦田·双向奔赴”实践团将进一步挖掘属地村落的特色产业与独特文化背景,打造其独有品牌与独特发展模式。
村企合作,探索增收“新”途经。村企联建,是推动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了解延边民俗村的脱贫致富路,实践团走进了和龙市光东村与八家子镇南沟村,探索村企产业合作新业态。光东村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带领广大村民积极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业,成立大米专业农场,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的产业格局,打造吗西达大米品牌。依托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企业+村集体+村民”模式,与杨丽娜所在的公司深度合作,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将60间民宿等资源整合,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吉林桑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八家子镇发展桑黄种植及相关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村民们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产业带动、利益联动、效益共享的发展机制,使桑黄种植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力量。实践团本次走进村落与企业实地考察,挖掘村企合作、打造共同致富路的可能性,期望后续能够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咨政建议上报属地民俗村落,助推属地民俗村落“声名远扬”,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获得长足发展。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守望麦田·双向奔赴”实践团五天的行程于2024年8月1日正式结束,但青春还在继续,他们的故事还在书写。未来,“守望麦田·双向奔赴”实践团将用专业知识赋能属地民俗村落建设,合理运用本次实践成果,探索其属地民俗村落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他们必将在这大有可为的乡村振兴路上有所作为!
栏目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