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第1 个阶段地产商“不差钱”
这个阶段,房地产属政府主导行为,住房采取实物分配形式。负责“盖房子”的开发商对于“找钱”的需求要小得多。房地产开发商甚至不用掏自己的腰包就盖房子,土地可以分期付款,房子没盖就可以搞预售……这样一来,方便了资金的先期回笼,以及后期的滚动开发。当时,土地的价格比较便宜,一块地的价格只要几千万元。因此,资金对于地产商而言,压力并不大。只要琢磨怎么搞好关系,“拿地”就可以了。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也跨上了第二级台阶:地产商+银行。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金要求的提高。这时的地产开发商,不仅需要土地,还要有银行贷款作为强劲后盾支持方才“玩得转”。
第3阶段:寻求多种融资渠道
在此基础上,开发商又迈上了第三级台阶:时至今日,国内出现了很多大型地产开发商,其中不乏已经上市的公司,开发的项目也动辄成百上千亿。另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投资成本也日趋增大。目前国内开发商的拿地成本普遍超过30%,一线城市甚至接近50%,单一的银行信贷模式已无法满足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其对于“钱”的需求,不再是任何一家银行的贷款可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股市已成为穷人的赌场,私募基金才是富人的乐园。”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独立评论家谢国忠的论点,而后半句,则是资深房地产投融资和战略专家、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张健(博客)的调侃。
两个不同场合发表的言论,无形中却完美地契合到一起。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1998年房改之后,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上下求索的融资之路:从最初的银行信贷,到上市融资,再到私募求生。尽管“年纪”尚轻,但就是在这条道路的奔跑和磨砺过程中,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慢慢凸显出来。
早在2007年,私募就在地产圈内暗流涌动;2009年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而今年,更是被圈内人誉为房地产融资的“基金年”。国内著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先后投身“私募领域”,意图将房地产 “食物链”的源头牢牢控制在股掌之中。与之相呼应的,是海外基金的大量进入——当下的中国地产,私募已然成为地产金融的新图腾,接受着各方的顶礼膜拜。
尽管,中国的地产私募依然懵懂如三岁稚童,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银行贷款政策的双双收紧之下,它的出现,无疑成为解决房地产资金链断裂的救星。甚至有观点认为,未来,私募基金有望接过银行的“枪”,成为地产行业最重要的投融资渠道。
上一篇:残疾的市场能走多久
下一篇:消除房地产资产泡沫障碍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