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购房者,如今冷静下来。楼市调控,还有多少政策要出?房价真的能跌吗?楼市会变天吗?虽说房地产行业是临时支柱产业,盖房子谁不会?但就是这个盖房子刮取了国民一辈子或几辈子的血汗。有意思吗?有意思。最近一个多月,不断创新的新剧目把房产两税推向高潮,有关开征物业税或扩征房产税的传言搅得国内鸡犬不宁。媒体忙着造谣,政府忙着辟谣,公众忙着求饶。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如此折腾下去,智者必是愚者。
清晰的产权和信用是现代都市的两个核心,如果没有清晰的产权保护,又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所谓的市场经济恐怕是天方夜谭。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这次债务危机的背后是政府信用危机,所以政策一定要合法、科学和连续。
在缺乏法治约束和民主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和公众只好揣摩圣意,诱导媒体炮制出许多虚假新闻,违背媒体的专业精神。
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网络更是如此。网络媒体走的是商业化发展道路,靠炒作起家,自己制造新闻,几乎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随心所欲,好像也不需重视自己的口碑。
与此同时如果政府缺失信用、政策反复,就会导致公众对消息的饥渴,网络时代对公众的辨别力和选择力是个严峻考验。先是将信将疑,继而搜寻确认,在消息的海洋里左冲右突,最后基本失去了判断力。(炒股的就完了)
以房产税为例,“三年之内免谈房产税”,只是发改委下属研究所一个研究人员的个人观点,而且,税收政策调整也非发改委的职责,根本不值得被大书特书。但是,政府出尔反尔,网络媒体的渲染,加上公众的喧嚣,共同制造了一个假说。都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我们往往在没搞清事实前,就已经开始雄辩了。
最近在多重利空的作用下,楼市上冲的动能已经接近释放殆尽,顶部的势能正在衰减。这个时候再来一剂猛药,楼市就可能直接躺着玩了。按理在调控效果还没有得到确认之前,应该不会出这个狠招,可是乱市用重典哦。
但是随着媒体越来越绘声绘色描述,乃至援引政府部门某些负责人的发言,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具体到报批动向,如何界定,税率多少都很确切,不由你不信。
之所以会提出房产税,是为了替代物业税。为什么?前面的文章我讲过多次,物业税最重要的是包含了70年一次性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按照现在楼面价在房价中占到2/3以上的比例,将70年的土地出让金分摊到每一年,按年收取1%还是公平合理的。但是不收取土地出让金,直接损害地方政府的利益,也有伤国体。是一次收了70年的合算还是按年收取合算?谁也不是傻子。所以物业税这个东西在地方政府那里完全没有卖点,以至于物业税空转了这么多年,连以家庭为单位查清拥有房产的数目都做不到,真的是空着没转。
于是有了智慧结晶。物业税行不通,就弄出个房产税来。好处是不需要经过立法,原来就有,可以立刻拿来用,降低房价。里面剔除了最大头的土地出让金,物业税摇身一变成为房产税,按说刨去包含的土地出让金,税率应该很低才对。可是现在宣传的是0.8%,还是按照评估价。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某个家庭两年前买了套大房子,这些年没买房没卖房,老老实实住着。就如我写的《凤炒凰》,一觉睡醒,发现这套100万买的房子现在价值300万了,因此每年要交24000元的税。按照目前京沪等地1:500甚至更低的投资回报率,买套房子自己住跟租套房子差不多。这个房产税就是房子的“管理费”,其本质就是在卖给你之后再从你身上刮一笔,把同一样东西卖给你两遍,甚至包括你的后人。
用物业税代替土地出让金,虽然清晰了产权,可便宜都落到了开发商手里,又不能惠及百姓。任何一个政策要发挥作用,都需要相关措施的配合,否则炒作就成风。如果配套的保障性住房能够实施到位,市场就由不得卖方说了算。供求关系一旦扭转,同时配合多套住房交易的累进交易税和提高信贷门槛和成本,房产失去快速换手的可能,自然也就没有人来炒。那政府的让利就能传到老百姓的手里。
至于说立法程序回头等到两会再补个过场,照样推行。所以这个不是程序,而是诚意。
物业税和房产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物业税是保有税,房产税纯粹是打着民生旗号的苛捐杂税。两者之间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土地出让金。一个是利国利民不利于县太爷,另一个则是伤害政府信誉,损害百姓权益,便宜了县太爷。这不是人大立法的问题,而是德政与乱政的区别。
这些天最热的新闻,莫过于富士康跳楼事件,一个国家有多富,一个民族有多强,不是看它在福布斯上占据了多少席,而是看草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低工资、超时、超强度劳动,成了普遍现象。为什么血汗工作还有人前赴后继地去做?这折射的不是一个企业的良知,而是政府保障体系的缺位。
这和如今的楼市很相像,白领们要掏空全家几代的积蓄去买房,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有廉租房,可以解决落户和上学的问题,不一定要买房。但保障体系的缺位把所有的住房需求逼迫成了购买需求,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失衡,通过炒作演化,迅速扩大贫富差距,显示分配的不公,激化矛盾。
现在楼价依然居高不下,万科打个98折也被广泛报道。空方和多方都迫切地需要强心针来给自己打气。政府各部门此时却开始唱起了对台戏,今天你反驳我,明天我辟谣你,显示出决心的动摇。这份动摇又给了开发商和投机资本以希望,试图用死扛守得云开见月明。
事实上,即便中央不再出台新政,以目前的政策局面,楼市也无法上涨了。就开发商而言,融资被否、股价暴跌、销售不畅、土地款周期变短、囤地受罚都决定了其下半年的日子不好过。虽然猛捞了一把,资金厚实,也扛不住日趋减少的进账。而在购买层面,信贷收紧、门槛和利率提高,使得投机资本即便有心入场也难以四两拨千斤。政策挤出了大宗买单,使得炒楼成为无聊多余的事情。
富士康一个员工跳楼,可能意味着三个农民家庭失去依靠,城里一个白领凑齐首付买了房子,可能就意味着四个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不可以靠那些GDP的面子工程助涨房价,迫使购房者主动降低降低生活水平,扼杀草根的梦想。
从这个角度,如果房产税就是对投机资本额外占有房产资源征税,早就应该征收了,现在是国情楼情逼迫实施房产税,终归还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楼市的健康发展有利。楼市要变天了,媒体们安静,听“半夜鸡叫”。
二套房认定出台,明确以家庭为单位执行既认房又认贷的标准:在登记备案中家庭已有一套的(认房);已经利用贷款买过一套的;银行调查确认借款家庭已有一套的(认贷)。根据这个标准就会浮现汪洋大海的二套“刚需”“投机需求”“改善需求”,但认定需要房产交易中心、银行、户籍的配合,这样明确了界定,摆明了案底,启征新税就是时机问题,政策就讲策略。严控和摸底之后将政令如山,令行禁止。政策扶起支柱,同样可以放倒,君临天下的传奇。你看,撇开官与地,捣鼓房与民,政策有一说一,始终如一。
这时买房好像苏格拉底带学生捡麦穗的情节,只要你进入楼市,就已经踏入了命运的垅地。那束最好的麦穗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于是,只能磕磕绊绊地向前走。我们曾多少次将手伸向麦穗,但又悄然地缩回,我们不敢轻易作出选择。同样,我们又提醒自己不能有太多的犹豫。于是,我们只能狠狠心,咬咬牙,以完成艰难的选择, 选择决定成败,决定命运;意味着拥有,也意味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