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9月24日,处于北京郊区大兴区的一个楼盘开盘,20万元不退的定金和平均每平方米上涨1000元的价格,依然没有吓退汹涌的购房人,千人哄抢的爆棚场面再度上演。这是9月25日《北京晚报》报道的一条消息。
类似北京这样的楼市火爆场面,并不是个别现象。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频频爆出楼市开盘即热销的新闻,商品房销售市场多年出现的“金九银十”现象今年已经再度上演。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伴随着新推楼盘的火爆热销,商品房的价格已经开始重新回到上升轨道,这无疑对正在等待购房而又盼着房价下跌的民众形成了一个难以释怀的考验。
如果从今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国十条”算起,被称为“史上最猛”的这一轮楼市调控迄今已经过去5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准备购房的民众盼望着通过这些政策的影响,能够让房价出现一段可观的下跌,而市场舆论也开足马力为房价下跌造势,一些在市场上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楼市研究者反复发表宣言,认为房价将在近期出现大幅下跌,有些研究者还开出了具体的价码,比如房价将下跌30%、50%,甚至有人断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崩盘”。按照这种理论的逻辑,虽然“崩盘”可能还有待时日,下跌30%或者50%也需要等待,但房价上涨势头被有效遏制住,或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应该已经成为事实。但是,现实却表现得很无情,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提供的数据是,该市在“国十条”颁布前后开盘且本月依然在售的60个项目中,目前成交价超过“国十条”颁布前的共有32个,占比超过一半。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房地产市场出现这样的局面,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理清。一方面,决定一个市场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是供需关系,政府对价格的强劲干预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难以维持长久,而我国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一直没有减退的迹象,这个基本面决定了房价不可能出现大的下跌;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所产生的拉动GDP、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等“边际效应”仍然有强大依赖的情况下,要求地方政府使用“雷霆手段”来打压房价无疑是非常不现实的,而中央政府虽然因为民意的压力提出了稳定房价的要求,但基于对地方政府利益的现实考量,也缺少压低房价的内在动力。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空置房调查、闲置土地清查等事宜虽然在舆论上很热闹,但最终都陷于虎头蛇尾的状态,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显而易见,在决定我国商品房价格的这些基本因素中,有合理的成份,也有不合理的成份。尽管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改革,期望房地产市场能够回归到与大多数民众实际收入水平相符合的正常状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种改革显然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行动的迹象。对房价走势进行判断和研究,必须考虑到这个中国国情。但是,一些专家却无视这个现实,只是根据国外市场的情况来推断中国商品房价的不合理,并得出将要“崩盘”的结论。“房价崩盘说”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众盼望房价下跌的心理契合在一起,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这些专家也因此而成为受民众拥戴的红人。但是,“房价崩盘说”却对民众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一些听信这种说法的人总是盼望着房价下跌以后能够买到“便宜货”,从而一次次地错过了购房的机会。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说,他就是因为轻信了个别著名经济学家不断鼓吹的房价将下跌的说法,一次次地错过了买房的机会,一栋78平方米的商品房,5年前卖52万元,自己还可以承受,但现在已涨到105万元,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购房能力,所以至今只能处于“蜗居”状态。
“房价崩盘说”迎合了民意,却误导了苍生。这个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经济理论,而是必须认真地研究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向市场提出符合我国市场实际情况的观点。经济学家不能陶醉于民意的欢呼,而是应该坚持独立思考,站得高一些,看得深一些。只有这样,经济学家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
上一篇:楼市二次调控须防悬浮空中
下一篇:企业囤地达一年禁买地 业内: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