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杭州近日出台相关计划,3年内建设人才专项用房150万平方米,实行政府定价,原则上不超过同类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50%。
对人才来说,这无疑是利好消息。但舆论争议很大,有专家就表示,“目前凡是称得上人才的人,收入等方面已经属于社会阶层的高端或中高端。”
单看专家这句话,虽过于绝对,但“基本正确”。其潜台词也很清楚:收入高的人才,还享受半价买房优惠;而收入不高的“非人才”,却要掏全价购房,有这个理吗?
此种观点,貌似在为追求社会公平、弥合贫富差距鼓与呼,其实流于表象。没错,杭州此番推出的150万平方米住房,是打算半价卖给人才,但其他群体也享受了政府“托底”式服务。《瞭望新闻周刊》称,至2009年底,杭州市累计建设、销售经济适用住房近600万平方米,惠及家庭57007户,基本实现了经适房“房等人”;累计保障廉租房家庭6520户,实现了对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政府着力缩小贫富差距的这些作为,却被专家“选择性忽略”,从而夸大了社会鸿沟。
如果政府将购房优惠直接折算成人才津贴发放,上述“不公论”将泯然无存。南方科大为“领军人才”开出年薪115万元的“起步价”,深圳“孔雀计划”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80万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为世界一流科研团队提供8000万元专项资助,都受到社会各方好评。用一流待遇招贤纳士,并让其安居乐业,越来越成为公众对人才在城市发展中极端重要性的共识。同理,如果杭州把提供给人才的住房优惠,改换成“人才岗位津贴”等其他名义,则不会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高额人才津贴与房补或住房优惠,本质上都是货币,完全可以通用。但为什么发“人才津贴”没事,发“房补”或“住房优惠”就惹起舆论非议?
归根结底,还是房子这东西太扎眼。让我们期待此番楼市调控能持续下去,让楼市均价回归到顺应民生期待的水平,让保障房惠及真正困难的群体,这样“人才住房补贴”这类新闻才不再让人过敏。
上一篇:新华社:调控很给力楼市在降温
下一篇:10月份全国房价环比涨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