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近日,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一纸红头文件明确,三年内该市将推出22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用于吸引高端人才来杭创业、就业,立即引来广泛关注。一些市民和专家质疑这是“难以服众的富福利”,偏离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初衷,甚至有碍于社会公平建设。
以房吸引高端人才 房价减半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最近发出的人才保障性住房三年申购行动计划中提到,此举意在为规范人才专项用房建设,要为各类人才营造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便利感、舒适感和幸福感”的高品质住宅,有效缓解杭州市各类人才“住房难”问题,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人才高地”,并且为构筑“六房并举”的保障性住房“杭州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杭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震范说,二十一世纪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杭州房价高,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来了买不起房子人才肯定留不住,所以想要留住人才一定要让他们住有所居。
据杭州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徐国联介绍,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该市将建设总量22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7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才保障性专项住房,用于解决和改善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
“考虑到人才保障性住房的特点,人才专项住房实行政府定价,价格原则上不超过同类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50%。”徐国联表示,当前商品房价格高,主要是地价高的原因,由于人才专项用房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地,所以最贵的地价就省去了,基本上是建设成本,售价也就下降了。
专项人才划分 造就部分特殊团体
据了解,杭州市推出的人才专项用房建筑面积以90平方米左右为主,两院院士会适当放宽。徐国联表示,对符合条件的申购人员,他们会在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
记者注意到,杭州市委、市政府指出,有六类人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特价房”,除突出贡献人才、各类高层次领军人才外,还包括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员工(含离退休人员)、海外留学人才、开发区企业人才、大企业管理人才等。
在专项人才的确定上中,教师被单独列出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杭州市民李佳说,与医生、警察等相比,教师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教师是人才,难道医生就不是人才?这样划分太让其他群体寒心了!”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钟其认为,把教师整个群体都纳入计划,俨然把这个群体演变成了特殊群体。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以行业划分人才标准对其他行业有失公正,建议以实际贡献和成果为基准,拿出社会公认的“人才”标准和规范。
保障性住房到底该保障谁
杭州市出台的人才专项用房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对这一政策表达了支持的态度。他说,人才通过创业创造了财富,但人才并不一定是富人,农民当中也有技术人才,但他们并不富有。以房引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然而,对于这一举措更多的是争议。有网民说,地方发展确实需要人才,房子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出台更多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否则留住了人才的“身”留不住人才的“心”。
“地方政府以人才高端低端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标准,至少违反了社会公平这一基本原则。”网民“叶扩”认为,所谓“吸引高端人才”推出的新措施,还是跟盲目崇拜GDP的政绩观有关。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钟其认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困难群体的居住权。而人才专用房则不是,其通过政府定价,直接赋予受让者产权,成为一种变相福利。“将人才专用房建设作为重要一环纳入到保障性住房中,这种做法无疑偏离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初衷,甚至有碍于社会公平建设。”钟其说,贫富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制度造成的贫富差距。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也建议,无论对象是低收入家庭还是人才,保障性住房都应该“只租不售”,或最多“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的租金参照市场标准,略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