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从法律制度着手严密设置,堵住每一处可能的漏洞,住房保障政策方可得以完整推行,真正惠及民生
旨在严惩骗购骗租保障房不法行为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修正草案)》(下称《修正草案》),将于4月21日提请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如果《修正草案》得到通过,将取代实施不到10个月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按照《修正草案》的条款,骗购保障房行为将以诈骗罪论处,并可能给予最高20万元的罚款。相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条例及时作出修正,无疑是为了从法治层面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过去在打击和遏制骗购骗租弄虚作假行为存在的法律短板,将由此得到补足。
针对保障申请公示中暴露出来的骗购行为,要求加大打击力度,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呼声从未间断,既有人大代表和法律界人士奔走呐喊,也有媒体大声疾呼。晶报也曾发表社论,呼吁以诈骗罪惩治保障房骗购行为。民意的呼声同法律制度建设最终投契合拍,是民意力量的彰显和城市法治的不断进步。
虚报资产、虚构材料骗购保障房的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违法成本过低、惩治不力是关键。过去申请人若隐瞒或虚报人口、户籍、收入、财产和住房等情况,由主管部门驳回其申请或者取消其轮候资格,处5000元罚款,3年内不予受理其住房保障申请。这样的风险与数十万元的利益回报相比,后者的诱惑无疑非常巨大。
过于轻微的惩罚措施,既可能成为一些人赤膊上阵参与骗购申请的诱因,也会成为寻租的诱因。加大惩罚力度,就成为堵截骗购行为的必要选择。市法制办负责人认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骗购保障房行为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按诈骗罪予以严惩在法律上不存在障碍。事实上,香港、新加坡等地早就对骗购等行为给予刑事惩处。
从法律制度着手严密设置,堵住每一处可能的漏洞,住房保障政策方可得以完整推行,真正惠及民生。立法加大骗购的违法成本,无疑可以震慑和堵截骗购者,还原保障房的社会保障功能。为了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性住房条例在完善过程中,也应重视强化监管责任,如果出现寻租、把关不严等情况,同样要加大问责力度。一旦出现内外勾结等情况,凡是参与骗购的各方,理当一视同仁,上升到刑责高度加以追究。
上一篇:银监会将开展新房贷压力测试
下一篇:骗购保障房或追究刑责 违规者最高或罚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