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每年四五月份,适龄儿童(特别是郊区)的入学问题常成为媒体报道热点,每年的矛盾都一样,孩子多,学位少,而学位少,是因为学校太少。学校太少谁之过?政府脱不开关系。
目前郊区的大型社区往往都已配置有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的了,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大量的求学需求。举例来说,花都一个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的社区,按照规划应该有6万户业主居住,就算未能全部住满,算5万户业主,但是社区内四所幼儿园能接纳的学位却不到500个。如此悬殊的供求关系,导致业主漏夜排队抢学位的窘况每年都在上演,在队伍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身上,流露着多少无奈和唏嘘。社区内的教育配套如此抢手,根本原因还在于社区外没有更多的学校供业主选择。没得选怎么办?有“能力”的业主会疯狂地托关系,希望不惜代价获得一个学位;实在不行,那就回流到中心城区做个地段生,奈何想在城区置业,这笔费用也不是每个郊区业主都能承担的,于是很多业主又是一夜白头。这一种种入学路上的艰难,实际体现的是政府发展新区域时,建设工作的严重缺位。
不仅仅在教育配套上缺位,就是在医疗、生活购物、交通等配套上往往也难被重视。我们知道,政府若想发展哪个片区,该片区的土地便会集中推出,然而,倘若政府仅仅是完成卖地的工作,或单纯指派开发商要建设那些配套,那是远远不够的,金沙洲便是一例———等业主入住后,难以就医、难以买菜成为最大日常生活问题,民怨四起。庆幸的是,政府对金沙洲市政配套的完善建设工作还算推进比较快,逐步安定了当地居民民心。
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应该做一个城市最大的开发商,对于规划发展的新区域,应该市政配套先行,广州的市民都很实在,眼见着如此多配套在保障自己的生活,还会有那么多人抵触郊区置业,而拼死拼活要留在城区吗?这一点,在香港有太多的成功个案,领导层可以借鉴。若想将市民的置业板块扩大,没有市政配套的全力支撑,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上一篇:商品房反暴利 应从二手房开刀
下一篇:房地产行业是否暴利引争议 网民呼吁公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