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资金链绷紧,仅够维持6-13个月。面对严峻的形式,房企为求自保,悄然之间打响了一场以争夺现金、保护资金链为目的的‘保卫战’。
面对达到万亿金额的存货重压,促开发商降价的压力增加;开发商正在积极推盘和促销;部分中小房企不得不出让项目或土地,割肉自保。
房企内忧
存货压顶 刺激降价
在限购令、保障房、房产税、信贷收紧、土地监管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组合重拳之下,房企即便经过了长达一年多的“史上最严厉调控”,但是自身并未受到重创,总会找到某种手段进行规避。
不过,致命之处往往来自内部。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上市房企的存货骤增。统计数据显示,136家房企存货高达9865.14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40%。万亿金额的库存如同一座大山,重重压在了开发商身上。
“库存增加说明开发商手中还没有卖出的房源增多了,意味着销售速度变慢了、成交量减少了。”莱坊上海研究部主管杨悦晨强调,“这直接影响开发商的现金流,起初是变相降价,最后直接降价。”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两市136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存货金额高达9865.14亿元,与2010年同期的7041.46亿元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40%;比2010年报显示的合计数据,也增长了9.07%。
其中,万科、保利、招商、金地2011年一季度的存货数据分别为1508.52亿元、1270.61亿元、407.79亿元、522.45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四家公司合计金额占1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存货的37.6%。
大智慧证券分析师张杰告诉记者,“存货高并不一定代表该公司销售情况不济。首先存货包括原材料也就是土地、在建工程,还包括造好但还没有拿到预售批文的房子。这万亿存货是什么东西,先要搞清楚。是开发商囤积的土地,是刚开工建设的项目,还是即将竣工的楼盘,需要区别对待。”
德佑地产研究主任陆骑麟认为,开发商囤积的土地,是开发商的资产,开发商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更会囤地。而刚开工建设的项目,很多开发商会选择停建或者缓建,以缓解资金压力,一旦楼市回暖的话,就会加快建设,增加供应。
“最有可能导致房价下跌的就是即将竣工或者已经上市的这部分房源了。但是这部分量相对于万亿金额的存货可能是九牛一毛,不过由于成交量持续低迷,而后续供应持续增加,开发商的汇款压力也在日益显现,那么在政府持续从紧的政策高压之下,房价下跌也是势在必行。”陆骑麟强调。
刺激市场
积极推盘 加速周转
面对回笼资金的急速下滑,开发商加大推盘力度,并且积极降价促销,以求快速出货。
相较前两个月大量楼盘延迟开盘,5月,开发商推盘意向明显增加。
根据新浪乐居“五一房展会房企开盘意向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房企考虑加大推盘力度,较于前段时间的“推盘迟”,“红五月”到来,房企推盘意愿明显增加。
卫明不动产策划智库总经理蔡为民表示:“虽然5月是传统的销售旺季,但楼市并未出现大规模降价促销。目前市场买卖双方都处于观望博弈的状态中,还需要一个突破口,但5到6月大规模的降价趋势或将形成。”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在经历了近段时间楼市低迷期后,作为传统销售旺季,开发商对“红五月”报有很大期待,或出现局部回暖迹象。
世联研究则认为,政府频频放出政策不放松信号,二季度市场走势不容乐观,从40座重点城市来看,多数城市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潜在供应面临放大态势,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重演,部分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地区面临较大的价格下行压力。
德佑地产研究主任陆骑麟强调:“由于成交量持续低迷,后续供应将持续增加。”
影响行业
并购涌现 洗牌加速
由于部分资金链紧张,大鱼吃小鱼现象涌现,房企并购加速行业洗牌。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并购市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并购案例数和并购金额均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其中房地产行业并购成为诸多行业的第一位,共完成32起并购案例,占比14.1%。
此外,来自世联地产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行业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案例32起,比去年同期增加22起,比上季度减少2起;但并购总额明显增加,一季度房企并购金额达83.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高达229.1%,环比增长72.6%。
世联研究认为,如果二季度成交量继续走低,对开发商资金链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对于一些城市布局少的中小开发商来讲,将存在较大的降价促销压力。而考虑到一些资金充裕的大开发商处于战略布局的需要,可以预期未来行业并购将加速。
陆骑麟指出,对于开发商而言,存在资金压力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降价求售,针对目前的市场而言,暂时尚未看到开发商的大规模的房价下跌,我们可以认为,现在开发商资金尚未紧张。但从近期的成交量来看,无法突破,并且也未到2010年的平均成交水平,再加上近期的并购融资情况,开发商资金链已趋向紧张。
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促成房地产业洗牌重组有一个重要推力,就是房企资金状况分化严重。一线城市商品住宅的成交量持续低迷造成不少小型开发商资金饥渴。在成交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随着信贷收紧以及融资成本的增加,开发商依靠高资金杠杆滚动开发的模式将难以持续,负债率高、经营较差的开发商资金链风险暴露无遗,将为房地产业并购继续推波助澜。
部分房企
截至今年一季度存货
上市公司 存货
万科 1508.52亿元
保利 1270.60亿元
招商 407.79亿元
金地 522.45亿元
华侨城 257.96亿元
中华企业 165.39亿元
首开股份 284.26亿元
大小房企业绩普遍下滑
进入4月份,绝大部分上市房企业绩环比下降。除富力和合景泰富出现增幅外,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大型房企均出现环比下滑。
标杆企业增速放缓
万科4月销售面积67.8万平方米,销售额79亿元,分别环比减少了18.8%和15.33%;金地4月份实现签约面积1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9%;签约金额17.7亿元,同比下降3.2%;保利4月份实现签约面积49.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28%;实现签约金额66.84亿元,同比增长63.41%;碧桂园4月份销售额为23亿元,相比3月份的25亿元出现小幅下跌。
其实,今年一季度,房企业绩便不再如以往那般“亮丽”。
一季度报显示,“万保招金”等龙头企业虽然仍保持盈利增长,但增速也出现了放缓。此外,与各大房企今年预期的全年销售目标相比,一季度完成的比例并不理想,大部分刚刚及格或未及格,有的房企前三个月仅完成不到10%的全年销售目标,房企业绩分化呈加剧趋势。
众多中小房企预亏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中小房企不但没有迎来大幅或小幅的增长“开门红”,反而在第一季度业绩预告中直接公开地表明业绩“预亏”、“预减”。
在4月12日发布的莱茵置业首季报中显示,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约为2.6亿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为528.2万元,同比大幅下跌85%。同日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的绿景地产日子更不好过,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亏损约1900万元。
随后,又有多家房企发布今年第一季度业绩亏损预告。世纪星源公布一季度度业绩预报,预计净利润为-1000万元至-500万元;泛海建设预计净利润约-3600万元;高新发展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0万元。
沙河股份预计2011年度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至1100万元;津滨发展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至-1500万元;中航地产预计2011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0万元至70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一季度房企业绩分化明显,亏损房企大多都是中小公司和区域性企业,知名度并不太高、项目开发规模较小、无法实现全年销售的平均安排,导致报告期内“青黄不接”,可销售项目少成为大多数房企报亏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