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房地产调控正在向纵深推进。5月12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招拍挂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坚持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同时,采用“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综合评标”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近年来,在“价高者得”的规则下,“地王”频出,地价上涨。客观地说,始自2001年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暗箱操作等问题。但从实践中看,也存在着执行偏差,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一些地方在土地出让时过多考虑价格因素以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致使地价不断走高。
此次推出的“综合评标”、“一限多竞”等土地出让办法,曾在北京、天津等地试点,效果较好,直接带来了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王”干扰市场预期的现象。
而更多老百姓关心的是,地价的“限高”会不会带来期待中的房价“走低”?客观地说,土地招拍挂制度并非地价高涨的直接推手,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流动性过剩、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等。解决当前房地产业问题,要尽快明确其功能定位究竟是“支柱产业”还是“民生”属性。促进房价的合理下降,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靠改变土地出让方式的单兵突进,难以实现。
如果房地产业的“民生”属性更清晰,包括财税制度、金融支持、审批监管等制度设计就能相应跟进,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从而让更多老百姓住有所居。
上一篇:房价跌50%银行可承受 暗示房地产行业暴利
下一篇:时评:及早预防“保障房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