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近年,随着财富的积累,长三角区域的富裕阶层开始把置业目光转移到海外。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导致资金流向海外避险。另一方面,是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今后的海外养老问题等都助推海外置业升温。
据高力国际透露,去年该行向亚洲买家出售了790套海外物业,中国买家约占4%至5%的份额,而在今年的1-6月,中国买家份额激增至10%左右。该行分析,由于国内房地产调控日渐严厉,促使部分买家转向海外购房。中国人正将之前在国内买房、“炒房”形成的激进风格,带到海外,搅起一波波房市热潮。
中国购买力正在席卷海外房地产市场
中国大陆投资者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购房比例已达到29%。诸多数据及分析显示,目前中国购买力不仅支撑了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中国移民密集地区的房价,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新加坡和美国旧金山等地,亦到处可见中国投资客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海外房地产项目意识到了中国购买力的强势“崛起”,纷纷赶赴中国进行专场推介,或亮相大陆的各种房展会。
中国人海外“淘房”的背后,是中国移民潮、留学潮以及投资潮。据从多家国际房地产代理行采访了解,虽然移民、留学等传统需求仍是海外置业的主流,但近一年来纯粹投资性购房的比例正在迅猛上升。政府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加强调控,出台各种限制措施,再加上国内通胀形势严峻,中国的富裕阶层由此加紧了对海外房地产的搜罗,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性房产。
去海外买房,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趋势。由此,全球范围资产配置的理念也开始冲击缺乏经验的中国普通投资者。实际上,在那些于国外排队买房的中国人中,有很多人对当地情况并不了解,还有很多人习惯性地寄望从房价上升中牟利,如此投资隐含的风险问题不言而喻。
调控下的投资挤出
据高力国际透露,2010年该公司向亚洲买家推介销售了790套海外物业,其中中国买家约占5%。而在过去的六个月,这一比例已激增至10%。
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代理行人士告诉记者,在投资客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内房地产业内人士,他们本来与代理行有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国内政策多变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明朗,他们索性将投资的关注点转移至海外物业。
一位东北的私营企业主也表示,国内现在一二线城市的租售比过高,在政策打压下升值空间非常有限,未来两年内投资的价值不大。他正在考虑将手上的物业脱手,转向海外购置一些房产,“比如伦敦或悉尼,无论是出租回报还是升值空间,都比国内更加开阔。”
在高力国际看来,通过买房进行境内、境外资产的“换筹”,不仅是应对通胀的好途径,还能使个人资产结构更加稳健。此外,人民币在汇率市场上的优势,也推动了中国大陆投资者海外置业。人民币兑美元五年内累计升值了22%,不仅购买力提升,同时海外贷款的还款压力也持续降低。
在外汇管制的现阶段,资金外流有相当大的隐蔽性。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来描绘海外置业热潮带来的资金流出规模。据美亚置业统计,2010年通过房产中介赴海外买房的金额超过50亿元。而多位代理行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实际规模肯定远远大于这一数字。
中国式的“炒房” 思维
在现有政策下,每人每年仅有5万美元的换汇限额。巨额的买房资金,如何进入海外市场?高力国际华北区国际物业部董事邹世宏解释称,一般情况下,能够在海外买房的客户,都会有在海外的公司或账户,或者有家庭成员移民海外或留学,能够实现海外转账。如果没有离岸公司或账户,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用不同的身份证向海外账户汇款,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在海外买房,很少有要求一次性付款,而且首付比例都比较低。”邹世宏称,一般情况下,外汇管制不会成为海外置业的障碍。前不久,上海版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上报至国务院。据媒体报道,上报方案将个人境外直投设计为非金融类的外汇投资,主要投向移民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对此,邹世宏表示,个人境外房地产投资的放开,将有助于缓解国内楼市调控的压力。
与中国资金一道进入海外房地产市场的,还有中国式的“炒房”思维。在温哥华,即使是非居民外国人,也能够从银行获得最高60%-65%的贷款。以一套50万加币(333万元人民币)的房屋为例,签署合同时仅需支付10%,即5万加币(33.3万元人民币),3个月之后再支付5万加币,余下的40万款项在交房时才需缴纳。如果获得六成的银行贷款,交房时购房人只需补足剩余的10万加币(66万元人民币)即可。并且,加拿大目前的五年期变动利率贷款的利息仅为2.3%左右。与国内相比,加拿大的购房贷款成本和首付付款压力都要小很多。
不过,“炒”加拿大的房,还须算清各类税负的成本。高力国际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柳维纶建议,尽管加拿大一些城市的房价在上涨,但也很难通过炒卖方式来获得很高投资收益,通过持有出租的方式获得稳定收益仍为上策。他的同事高晓辉也认为,去海外置业投资,应尽量少地从“中国式炒房”的思路出发去考虑“抄底”,因为海外市场依然存在风险,投资者在决策前需谨慎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程度。她建议大陆投资者关注一些有大量移民或留学生的国家,并且当地经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有限,或者已处于危机后的上升经济周期,如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
上一篇:同样多的钱 不一样的房 中国富人在购买世界
下一篇:别太过在意房价拐点是否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