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中国房产市场现确定型复苏 最后的春天到来

作者:菏泽房产网   时间:2012-10-06 00:00:00   来源:上海热线    点击: 2742

    “世界经济迷茫中,中国房地产仍将倔犟前行。金融危机灰烬后,中国房地产亦可烧结舍利子。”我于2011年9月7日如是说,到如今,应该即将应验了。

    回顾今年中国房地产业的整体状况,参考一些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上半年成交量回暖显著。一季度主要受益于开发商以价换量,刚需释放,二季度则主要是由于资金成本曲线下移使得改善性需求入市加快。从 7-8 月情况来看,楼市成交热度依然不减,预计下半成交将继续好转。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改善性需求的入市,推升了部分地区的房价。对房价涨跌的逐步显现结果的预判,很大程度上让消费者理性判断了中央政府对楼市调控政策的预期。

    我们且不管所谓的官方和民间数据,从日常实践和与圈内朋友交流感知,从微观层面看,8-9月份各地楼市的房地产销售已经超出市场预期,房价已基本全线回暖。而且,更重要的是,无论出于客观压力还是主观预期,行业的投资形势发生改观,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开始增强,主要原因是7-8月行业销售持续好于之前市场预期,从行业各环节来看,销售、投资、现金全面打通,行业已现确定性复苏。

    今年开年以来,市场对房地产复苏前景的担心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投资上,因为房地产投资意愿急剧低落。但从目前看,因可触摸的“金九银十”虽然不会再像前些年那么狂放,但因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不再存在,房价大跌预期的落空,将促使刚需和改善性客户集体入市,“金九银十”成为一个确定性的回暖季已无疑义,由此,房地产行业从低潮期的“去库存”爬行到景气再上升期的“再生产”基本也已无疑义。

    9月14日凌晨,美联储在结束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将每个月向美国经济注入400亿美元,还将维持0-0.25%的超低利率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

    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元一量化宽松,中国房价就大涨,但地球是平的,QE3对于中国最大的挑战在于通胀卷土重来,因为美元指数下滑可能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到中国市场,可以预见的输入型通胀将压缩降息等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空间,通胀上升将更大程度上制约中国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美国此轮量化宽松以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为目标,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刺激意义更大。在流动性重启的过程中,资源性行业和高周期性行业在短期内应该有较强的走势,这也是一件并无疑义的事情,政府要实现稳增长与降房价两个并行相悖的目标无疑更加困难,而在无法并行的情况下,允许房价适当上行是不得不做的选择,房价上行即意味着行业景气度再度复苏。

    再者,我们试着分析新一届政府执政后,在外需继续低迷,内需并未完全蓬勃的情况下,新一届领导班子将以什么来作为经济振兴的启动点和过渡面?据我仔细研读李克强副总理发表在《求是》杂志关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系列文章后的心得,以及这几年在城镇策划投资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地方省级最高领导对城镇化所给予的高度重视程度来看,城镇化(主要指三线城市、四线乃至五线城镇的开发)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点,并同时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平稳过渡基础面。而城镇化虽然意味着中国房地产业最后的春天,但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全面复苏所起的支持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虽然我说中国房地产业全面复苏已无疑义,而目前多数开发商正在加大新开工力度也逐步印证着这个判断。但这些新开工项目仍然是原来的存量土地,从土地市场方面观察,上半年土地供应减少、土地市场冷清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下半年土地市场环比、同比出现改善是大概率事件,开发商拿地仍然变得非常谨慎。

    因此,我认为目前房地产业的全面复苏确定无疑,但这个全面复苏的力度仍然只是“弱复苏”。如果从更长远点来进行战略考量,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局和房产存量的巨大隐性空置,这次房地产业的全面复苏仍然只是房地产大潮东流的七彩回澜而已。




郑重声明:
  • 1、本站在此郑重声明,欢迎媒体、同行转载本网站信息,转载时请必须注明文章出处:菏泽房产网(菏房网),如今后若发现采用本站引用的文章而不注明出处者,本站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菏泽房产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保护菏泽房产行业原创内容版权,遵守互联网行业自律。

上一篇:购房者持币观望出手谨慎 “金九银十”受挑战
下一篇:楼市大规模降价渐近尾声 买方入场“抢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