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日前,湖南凤凰拟投资55亿元新建“烟雨凤凰”,许多地方都有古城复建计划,引起舆论广泛争议。江苏苏州的地标建筑“东方之门”曝光之后,也被戏称为“秋裤门”。这些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项目,为何无论是“复古”还是“创新”,都争议频频?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官方规划与公众审美,如何在城市建设中统筹兼顾?
古城复建的“双面效应”
北京 汤嘉琛
很多地方热衷古城复建,名义上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实际上却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算盘。古城旅游开发,能让地方政府从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依附于古城重建的房地产开发,更是“钱景”广阔。然而,以经济为旨归的古城复建,不是真文物的复原,而是假古董的狂欢。
古城复建热,常常与脑门热有关。很多古城复建项目,上马前缺乏科学规划和风险评估,也未充分征求民意。最终,个别官员率然“豪赌”,使得地方财政不堪重负,由此衍生的拆迁难题更让百姓怨言颇多。原本贴着惠民标签的古城复建项目,反倒成了影响稳定的“害民工程”。
事实上,文化与经济本可相互创造、相得益彰,获得繁荣文化、发展经济的双赢,古城复建也有成功的先例,比如台儿庄古城、长城修复等,其关键在于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目的本身而不应仅仅作为攫取利润的工具。如果意在文化而非剑指利益,找到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结合点,古城复建不失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契机。
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只是语序颠倒,还有发展观念的转变。
建筑审美应对接公众感受
广东 凯 风
此起彼伏的古城复建,层出不穷的“特色”建筑,城市建设陷入一种为宏大而宏大、为奇特而奇特的迷狂之中。诚然,再现辉煌的历史盛景,对民众也是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打造城市的文化地标,对地方也是发展成果的展示需要,然而在“大”“奇”“特”的路上一路狂飙,却难免走向反面。
钢筋水泥森林很难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却容易张扬权力意志和政绩冲动,这与公众的微观感受常有脱节之势:无论官方如何解释“东方之门”的文化底蕴,很多人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外形类似“秋裤”?审美取向固然见仁见智,一味求大倒折射出好大喜功的政绩冲动,聚讼纷纭也说明事前决策并未充分吸纳民意。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建筑若不能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获得社会认同感,再庞大、再整齐、再恢弘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一堆砖头。发展文化产业,也不能在经济利益和政绩冲动的双重裹挟之下,做大了产业而丢掉了文化。
让权力审美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权力审美与公众审美之间取得公约数,需要畅通决策过程的民意渠道,毕竟,民意是建筑灵魂的砖瓦。
【网友之论】
@陈沉:“古城复建”缺少最重要的东西——民意基础。有形的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很重要,无形的历史文化传承更重要。假如“软件”工作没做好,盲目投资造“硬件”,那么建设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脱节,“古城复建”就会成为彻头彻尾搅乱百姓生活的瞎折腾。
@百姓之一员:很多地方的建设已和文化无关,有地方老孔庙都能拆。文化产业政策和GDP政策以及承包三重利益,是驱动政府趋之若鹜的原因。改变这个局面,需要不折腾。
@凤凰台上凤凰游:古城复建涉及迁出居民、拆除建筑、建造遗址等环节,无一不是“烧钱”的主儿,资金链一旦断裂,就会半途而废,成为烂尾工程。
@我爱大海:要想真正保护好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坚决杜绝以城市规划、旧城改造或其他理由野蛮拆迁、损毁破坏文物古迹现象发生。
@清风不用一钱买:正是科学决策机制的匮乏,才使城市主政者为追求城市符号和为官一任的政绩,肆意按照一己喜好规划建设,而忽略了普通百姓的感受。
@旁观者:与其说网友是在吐槽某些建筑物,不如说是在表达一种不满。公众不满的地方就在于,这些建筑无论多么富丽堂皇、宏伟壮观,跟自己都没有半毛钱关系。
@瓦格纳:引起争议的建筑未必不优秀,比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但什么样的建筑都不能无视公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