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重庆晨报记者现场探访贵阳的大楼盘,这里最大的楼盘可住35万人;只要你拿出重庆的身份证,就可以在贵阳的很多楼盘里获得优惠
贵阳的楼盘花大力气在重庆推销,贵阳的房地产商为什么特别青睐重庆人?他们吸引重庆人购房的招数是什么?重庆人对贵阳楼盘如何看?晨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重庆户口可获优惠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进入未来方舟售楼中心,售楼员小夏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项目概况,当得知记者来自重庆后,小夏开始向记者推荐起这一项目内所谓的“中轴线精品小户”。小夏告诉记者,现在来未来方舟买房的重庆客基本都是买这种类型的小户型产品,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总价也才20万,而这20万在重庆也仅能付一个首付。
“上个月买了一栋楼的重庆老板就是买的这种户型。”边说小夏边拿出“精品小户”的宣传单递给记者并介绍道,“那个重庆的老板买的是1栋,现在卖的是6栋和7栋,就隔一条马路,户型都是一样的,就是朝向不同。”
也许,是重庆老板买一整栋物业的事件着实打动了贵阳开发商,小夏告诉记者,“现在公司针对重庆客户有一个交5000抵18000的优惠,只要你拿出重庆的身份证就可以获得。”当记者问道是不是其他地区的客户像重庆人一样也有同样的优惠时,小夏摇摇头说,“这个优惠只针对重庆人。”
对重庆抱很大希望
贵阳楼盘对于重庆的大力促销也得到了开发商的官方证实,采访前一天才从重庆飞回贵阳的中天城投集团贵阳房地产公司营销副总经理朱晋仪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未来方舟在外地的营销重点确实放在了重庆,而且公司对重庆还抱有较大的希望。
“我们在重庆地区投下了不少广告,也组织了很多场房团,前段时间,我们刚刚接待一个100多人规模的看房团,效果还不错。”朱晋仪说。
重庆客爱商业地产
贵阳房地产商在重庆推销贵阳房产,营销广告有:“楼价4000元/平方米、还可按揭、夏天可以避暑还不用买空调。”、“六七月份的贵阳,晚上睡觉都得盖被子。”
凉爽、低价是贵阳房产商吸引重庆人购房的两张王牌。重庆人真的是冲着凉爽、低价到贵阳购房的吗?
“你也搞一套吧!”在贵阳工作的重庆人秦力对记者说,他在贵阳买下了他的第二套房。
秦力告诉记者,重庆夏日气温达到40℃的时候,贵阳的气温才26℃。凉爽的气候吸引了一大批重庆人到贵阳买房或租房,包括重庆很多退休老人,一到5月份就会到贵阳租一套房子生活半年,等重庆凉快后再回去。
“重庆客在贵阳多数购买的是商业物业。”贵州正行合智地产顾问有限公司代理部总经理林寿盛说,从他所接触的楼盘和客户看,重庆人在贵阳买房的基本都是投资总价低而且可以用于商业用途的产品。目前贵阳的商业发展还很落后,商业物业也稀缺,所以周边城市有投资需求的人都会瞄准这一市场。因此,重庆人在贵阳的投资并不疯狂。
重庆人买房很理性
朱晋仪坦言,从现在接触的重庆客来看,还是理性的,而且大多数也是以购买商业物业为主,购买居住型物业并没有多少。
花果园的销售经理罗小姐也向记者介绍,对花果园项目而言,自从在重庆设立分销点以来,来自重庆的客户(包含在贵州工作的重庆人)购买套数在200套左右,金额在5000万以上。而今年开盘的未来方舟,由于之前有重庆老板买下整栋楼,成交金额已经超过2亿元。
花果园和未来方舟,也已经将触角深入重庆。据介绍,花果园不仅设有重庆展示区,一些繁华的区域也都设立了咨询点,而未来方舟为了拉动重庆客源,还出动了旅游购房团一招,交很少的钱到贵阳看楼,成交后将团费返还,不少重庆市民也利用这个平台感受了一下贵阳风情。
贵阳房地产热
铤而走险的高速城市化
上个月,重庆一老板在贵阳掷下重金,买下616套物业,使贵阳楼市再一次成为重庆百姓茶余饭后的新谈资。贵阳的房地产到底是云贵高原上的“清凉仙境”?还是即将崩盘的“鄂尔多斯第二”?重庆晨报记者深入贵阳对贵阳楼市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
售楼部沙盘有篮球场大
上周末,贵阳艳阳高照。上午10时,重庆晨报记者来到贵阳第二大楼盘———未来方舟售楼中心。在销售现场,前来看房的人已经将售楼部的沙盘围了个严严实实。而在售楼处门前的干道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车。门口负责安保工作的小张说,这里每天都停满了车。到了周末,顺道停的车浩浩荡荡排个几里地,这还不包括专门的停车场里的车辆。
而号称贵阳最大楼盘的花果园,场面则更加壮观。上午11点,记者在现场看到,项目的硕大沙盘足有近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展示的内容将所有项目规划都囊括其中。据该项目的销售经理罗小姐介绍,在花果园项目里,从事置业顾问工作的就有超过1000人,而现场最少也会安排500人。其他的人员则分散在8个大地州市展销点以及温州、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长沙等外销点。
罗小姐说,“管理置业顾问是一个难点,由于这个工作流动量大,经常是昨天才看着眼熟,过几天就找不到人了。自己负责的置业顾问里,也经常会发生叫不上名字的情况。”
1个楼盘能住1个县的人
“正如王志刚所言,在贵阳,面积不到500万平方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盘。”2010年代表成都正合代理公司到贵阳组建分公司的林寿盛告诉晨报记者,自己曾经计算过,目前,在贵阳,超过1000亩的大盘就有12个,而有着1830万平方米与720万平方米超大体量的花果园与中天·未来方舟两个项目是贵阳当地最大的两个项目。
按照规划,1830万平方米的花果园,建完后,居住人口将达到35万,相当于贵阳市所辖修文县的全县人口。未来方舟建成后,也将容纳20万人口。某种意义上,这些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楼盘,而是一座城中城。
这里买房子像买菜一样
贵州正行合智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市场研究部郭斌斌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去年5月,他刚从成都调到贵阳的时候,着实被这几个超级大盘的销售气势给吓住了。
“在花果园销售大厅里,每天至少有500个售楼员在卖楼,几乎天天都跟菜市场一样,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看房。这样气势的售楼场面以前在成都也曾见过,2007年成都一些楼盘开盘时也曾有过这样的壮观场面,不过后来太久没有看过了。”
“搞地产的不到贵阳看一下花果园的销售现场,都不会想到,原来房子是这样被卖的,太颠覆了。”在贵阳工作超过五年的重庆人黄学涛是贵州太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虽然企业是做纯住宅项目的,但作为一个地产从业人员,花果园的销售现场,每次去每次都觉得很震撼,“买房子像买菜一样,在那里好像花的不是钱。”
大盘楼价多在4000多元
在贵阳开了10年出租的刘师傅去年年底在贵阳最大的楼盘花果园买了一套99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的房价是每平方米4080元。“贵阳的房价在我看来还不算贵,至少比我去过的周边几个大城市要便宜。”刘师傅说。
在贵阳的普通老百姓和房地产从业人员看,“贵阳这几年啥都在涨,就房价没怎么涨”。
保利地产贵州公司在贵阳开发了6个项目,最小的项目总建筑面也有500万平方米,一直销售良好,2011年推出的春天大道,均价仅3900-4100元/平方米,每天到售楼部预约的客户络绎不绝。
在重庆定居的福建酒商陈美祥去年到贵阳开辟市场,为了居住方便,他买下金阳世纪城的一套住宅,当时单价为4200元/平方米。“现在,我运气好的话,估计可以卖到4500元/平方米吧,不过,现在房子价格都不高,有些新盘的价格由于促销可能还要低一点。”
记者发现,2011年9月底,贵阳的房地产均价为5228元/平方米,而到今年10月,仅为4469元/平方米。房价没升,反而一直在降。
政府出政策刺激楼市
也许是为了刺激市场,也许是为了加快进行城市化进程,今年9月,贵阳市政府出台了二十条《关于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及重点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该措施规定,“凡在我市购买商业、办公用房和首次购买住房的,根据本人意愿可持房屋所有权证或备案的购房合同在购房区域办理入户手续或居住证,享受本市户籍人口就业、入学和就医等同等待遇,不受入住时间和购房面积的限制”。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样的政策有可能引来外来投资性需求的大规模入市,有刺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上升的嫌疑。据正行合智地产市场研究部发布的月报显示,2012年10月,贵阳房地产市场共成交商品房8864套、合计85.09万平方米。两项数据分别比9月环比上涨29.39%、29.59%。
近日,知名专家王志刚看完贵阳某楼盘后在微博上说道:机场候机大厅?火车站?海关边检大楼?都不是。这只是中国三线省会城市贵阳的一个楼盘售楼中心。这个盘的开发量近两千万平方米,是首都北京、国际大都市上海地产高潮时年销售量的两倍。
重庆晨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贵阳,面积超过1000亩的楼盘有12个;在贵阳,面积不到500万平方米的楼盘,都不好意思说是大盘。
而贵阳最近3年的房地产成交面积逐年走低,2009年,贵阳房地产成交面积700万平方米左右;2010年成交面积为620万平方米;2011年成交面积为522万平方米,次于青岛和济南,排在全国第12位。
按照贵阳最新发展规划,大贵阳格局下的“三环十六射”骨干交通体系道路全面建设中,对旧城、棚户区改造及二环四路城市带规划建设也正加速。
朱晋仪告诉记者,贵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由政府和开发商一起来做,这是贵阳可选的较好出路。
贵州太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黄学涛坦言,贵阳政府缺钱,企业帮助政府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以此换来一些土地的开发权,在地产层面叫BT开发模式,也属于一二级联动开发。如此大规模的开发也带来了新的隐患,在成熟的开发商眼里,贵阳是个钉子,没有更多的开发企业愿意进驻其中。
“我不知道自己买的房子在哪里,这种事在贵阳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陈美祥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员工买了贵阳某大盘的住宅,签约时,要求销售员带他看一下自己买的物业的方位时,销售员指着一片未开发的荒山告诉他,你买的那房子就在那个山上,马上就要开挖了。
在采访中,不少贵阳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卖楼花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但这对老百姓而言则存在着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