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本地资讯 | 业界新闻 | 家居资讯 | 人物访谈 | 成交快报 | 直达县区 | 折扣促销 | 楼市汇总 | 专题策划 |
19世纪30年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其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这样描写他的主人公。这也成为当年的人们关于“守财奴”最基本的印象。
时光穿越近两个世纪,打开国门、接轨国际的中国人纷纷涌向北上广深等大都市,追寻着梦想。但让他们疑惑的是,收入在增加、财富在增长,手里的钱包却不得不攥得更紧。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一直在不懈努力中,但是老百姓却依然紧捂钱包。
今天的中国人,难道都是“守财奴”?都乐意做“守财奴”?是什么粉碎了他们花钱的欲望?
只赚死工资买房就靠省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郭振兴,被家人“亲切”地称呼了20多年“郭葛朗台”。“别看我们夫妻俩一辈子只赚死工资,现在却在房山有3套房、2辆车。除此之外,还能给儿子在城里的房子付首付,靠的是什么?就是省!”
郭振兴是北京市农商行房山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妻子老张在镇政府工作。
老郭的儿子郭伟清楚记得,一次回家吃饭,老爸买菜去了一个钟头,外面还下起了毛毛细雨。正当家人为他担心的时候,老郭拎着一大袋子菜回来了。“足足5斤菜,才4块钱,又便宜又新鲜。我跟人老农砍了半天硬杀不下价来,幸亏后来下雨了,哈哈!”
干银行的从没买过基金
郭振兴坦言,每天面对银行里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自己却从没动过买基金、股票的心思。
2003年以前,郭振兴只有两张存折和一些国债券,“只有这些是最保险的。”之所以准备两张存折,是因为“一张活期,方便取用;一张定期,不到最关键的时候,坚决不能动”。而老郭大部分的工资都在这张死期存折里。
每个月看着这张定期存折的数字往上涨,似乎是老郭最满足的时候。他不抽烟、不打牌,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带着小狗“笨笨”出去溜一圈。
老郭的“关键时刻”在这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中来临了。2006年,妻子老张看中了房山区政府附近的一套楼房。“用存折换房子”,老郭心里不愿意。
“当时我单位差不多所有同事都在镇政府附近买了楼,唯独我们家还住在河北省边上。”老张这次没再听“郭葛朗台”的,她意识到,再不出手将来这房可能就买不起了。经过“激烈的家庭斗争”,老郭最终交出了自己的定期存折。
看着自己辛苦攒下的钱只剩下小数点后两位,老郭的情绪低落了整整一年。一年后,房价开始飙升,老郭的心情也跟着“飙升了”。“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不如把钱变成房子来得‘利息’高。”
自此,老郭的人生有了新的“追求”:买房。老郭追求的方式很简单,把工资存进定期存折,攒到一定程度,就用来买房。
15块钱买件衣服算“挥霍”
在奉行节俭的日子里,老郭逐渐成为同事和朋友羡慕的对象。如今,算上城里给儿子买的那套房,老郭已经是4套房子的主人了。
在老郭那一代人眼里,借钱买房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村里和老爷子分家那一天起,我就没管人张口要过一分钱。我这代人都有这个思想,即便买房,也最好不拉饥荒,而且还要剩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即便在银行工作的他帮很多人办理过贷款业务,但“借钱”这两个字也从未出现在老郭的人生字典中。
2012年末,老郭的这一守财“规矩”再一次被打破。“儿子在四环边上看中了一套二手房,总价180万,这回我是真没钱了。本想着给儿子操办完婚事,我们老两口拿着50万存款游山玩水,可看着辛苦攒钱的儿子和飞涨的房价,我觉得不能再等了,贷款就贷款吧。”
于是,老郭再次清空了自己的定期存折,“50万,又变成了小数点的后两位。”如今,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的郭振兴开始了新一轮攒钱计划,“最终目标(给儿子买婚房)完成了,动力小了不少,但还是得攒点钱,万一生病怎么办,总不能给儿女增加负担。”
然而,深谋远虑的郭振兴还是“小小挥霍”了一笔,“我前天给老婆买了一件衣服。”正说着,一直在旁边忙东忙西的老张把话接了过来,“嗯,15块钱呢。”“不在贵贱,质量好就行呗。”郭振兴赶紧反驳道。
北京“守财奴家庭 ”坐拥四套房
不存钱就没有安全感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家政策开始有意识地拉动内需,将家电产业培育为第一个消费热点。然而,专家渐渐发现,家电并没有使中国人的消费欲望继续膨胀下去,国民储蓄的热情反而愈加强烈。
储蓄率上升,消费率却连年下降。经济学家郑新立近日称,“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率即使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仍低于30年前国内的消费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表示,人口结构决定我国正进入一个储蓄的高峰阶段。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高额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多数人都在进行预期性储蓄,这与人们的不安全感有直接关系。
北京“守财奴家庭 ”坐拥四套房
投资渠道太少
作为国内专门研究投资和消费的经济学者,早在十多年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杨思群就发现了中国储蓄高增长的反常现象。
他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过去几年的实际利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很多时候都是负数。这说明受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的购买力水平在逐步下降,储蓄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
对此,陈道富认为,从居民的消费动机来看,老百姓对投资渠道的认识相对狭窄,现金储蓄、投资房产是处理余钱仅有的几种方式,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居民消费率的上升。
北京“守财奴家庭 ”坐拥四套房
“酷抠族”省钱宝典
一分钱掰两半儿花
广州的林文(化名)最近团购了电影优惠券,晚上电影散场时,他迅速向地铁站奔去——回到郊区的家,因还需要倒一趟公交,他必须得赶上末班车。出门不打车是他的原则,每个月支出也不能超过2000元。林文是典型的酷抠一族,这是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地形成的小众化群体。
北京“守财奴家庭 ”坐拥四套房
王平(化名)目前就职于一大型国有银行,税后收入在10000元左右,在丰厚的福利保障下,月支出在2000元左右,“单位发卡,洗衣、坐车都不花钱,午饭单位有自助餐才2元,晚上加班在食堂吃免费。”“最大的支出是租房,一个月1300元。”对于这项最大的支出,他有些“心痛”。
然而,交际难免会有, “酷抠族”的必杀技就是AA制。“以AA制埋单为荣,以打脸充胖为耻”,王平身体力行这条规范。他的工作也成为挡箭牌。
北京“守财奴家庭 ”坐拥四套房
“酷抠族行为准则”
如果把当下的“酷抠族”约等于处处精于算计的街坊老大妈,就大错特错了。“酷抠族”对读书、旅游、咖啡、戏剧、电影、淘宝、美食等等时尚生活和小资情调都有亲密接触。除了爱免费、爱积分、爱团购、网购、优惠券、秒杀等等常用的省钱秘笈外,还有更为前卫的消费方式。比如“酷抠族”中的“话剧迷”,关注并积极参与派送活动,就有机会获得免费赠票。观剧后还要在网上发表原创剧评。如果剧评写得出色,又可以获得另外的免费票。“酷抠族”将节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能不令人高看一眼!
“不打的不血拼,不下馆子不剩饭,家务坚持自己干,上班记得爬楼梯。”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郭振兴,被家人“亲切”地称呼了20多年“郭葛朗台”。“别看我们夫妻俩一辈子只赚死工资,现在却在房山有3套房、2辆车。除此之外,还能给儿子在城里的房子付首付,靠的是什么?就是省!”